高中二年级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每个学科都有了初步知道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将来的进步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化学上册教材范例》欢迎阅读!
1.高二化学上册教材范例
1、作用与功效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程
本节课是化学上册第三单元《作用与功效广泛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大家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
2、作用与功效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情
在物理课的有关学习中,学和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有了肯定的认知,在日常也常常接触到一些金属制品,因此,学生对金属、金属材料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此前,学生也拥有了肯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一些剖析和总结。但因为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肯定的帮忙。
3、作用与功效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目的
常识与技能:
通过日常广泛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
知道容易见到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物质的性质在非常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作用,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与废料是不是易于收购等其他原因。
能区别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作用与功效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剖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了解地表达我们的看法,逐步形成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
4、作用与功效广泛的金属材料——说重点、难题
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物质性质与作用与功效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题:
培养学生运用探究办法得出有关结论的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剖析问题的能力。
5、作用与功效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法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要,与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办法是:使用实验探究法,根据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察看剖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常识到认识办法,由书本常识拓展到课外常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在开心的状况。
6、作用与功效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法
因为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思维又与众不同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技巧中,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初中生会取长补短,形成技能,培养合作意识,使革新能力逐步得到进步。
7、作用与功效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教师讲授前面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常识,今天大家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请同学们说出日常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采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大家的生活不能离开金属材料。并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每个范围中的应用资料,请同学们讲出,还有什么范围用到了金属制品,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知道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新课讲授: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大家了解金属有不少作用与功效,可为何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作用呢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了解金属的性质吗
请学生借助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量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用细砂纸打磨这类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察看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用力试一试它们是不是容易被弯曲、折断;分别用小刀割一下;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一试它们能否传热;用电池、小灯泡试一试它们能否导电。
学生汇报我们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办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总结出容易见到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部分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
教师指出:金属除具备一些一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备各自的特质。如:铁、铝等大部分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部分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剖析,注意导电性,密度,熔点,熔点低,硬度金属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质。
2.高二化学上册教材范例
1、教程
1、本节教程的地位和用途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程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程除去以物质结构常识统帅整个化学教程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程。其缘由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要紧。能源又是人类存活和进步的要紧物质条件。大家现在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借助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备十分要紧的意义。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充分借助能源的办法,更可促进学生找到新能源与确保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2、本节教程内容剖析
本节教程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程内容看重理论联系实质,注意反映了化学的进步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考虑,使学生知道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益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常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借助,煤的燃烧,怎么样提升燃料的燃烧效率,降低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的剖析
常识与技能目的: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随着能量变化,知道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知道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办法目的:通过对学习材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擅长考虑,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对学生进行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革新激起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革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程的重点和难题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题: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看法的打造
2、说办法
由于大纲对本节的需要都是A层次需要,大家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备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看法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领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角逐,使课堂真的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法,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程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进步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3、说程序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肯定的入门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有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生非常易于发挥,是学生把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同时培养自学能力的较好内容。
第一提前1~2天需要学生预习好本节内容并设计好问题上报教师,教师提前把问题按思维进步的过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通过问题串连课堂,通过问题鼓动学生踊跃小组合作讨论,发表各组见解,不断完整问题的答案。主要问题如下:
1)化学反应有什么用?化学反应都有什么用?举例说明。
有的有用、有的有害。
2)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吗?这里所指的能量你有什么认识的吗?
肯定。能量可能热能、光能、化学能。
3)化学反应常常随着热量的变化,你有领会吗?为何化学反应中会有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猜想,教师总结。
强调“常常”,并不是肯定。做好实验是打造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定义的重点。
①新旧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本身具备能量不同。
②反应中能量守恒。
③反应物生成物若以热量形式表现为放热或吸热。
∑E>∑E------放热反应
∑E<∑E------吸热反应
④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本身是不是需要加热无关。
媒体演示很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4)人类现阶段是怎么样借助能源?借助这类能源有什么利弊?举例说明.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电力、水力、太阳能等等.
5)你觉得怎么样来提升煤等燃料的燃烧?
从燃烧的条件上剖析,充分燃烧放热多:足量空气;增大接触面.
6)人类有时候在借助反应放热,是不是有借助反应吸热?
充分借助"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
7)阅读课后"资料",你有什么认识?
为什么要发生伊拉克战争?国内为什么要推行西气东送?西电东输?
媒体演示"能源的储量"、"可开采年限"
8)人类借助能源可分为哪几个年代?
借助课后"阅读",领会到人类的不断进步与进步,对将来充满信心。
本节作业: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提升燃烧效率的手段。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高二化学上册教材范例
常识与技能:
1.了解有益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2.了解△S>0有益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3.了解化学反应的是不是自发同时取决于△H和△S两个原因的影响。
过程与办法:
1.体验“化学实验”与“角色饰演”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察看、描述、剖析、推理和判断现象与结论。
2.知道科学探究办法中的要紧方法——“证伪”和“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形成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认识身边事物和变化的世界观。
2.基于“熵增原理”的类比,体验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程度和迫切性。
学习内容是本课题教学推行中的主体部分,结合已经确立的教学目的,以人教版化学选修4教科书为蓝本,本着“来自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用教科书教”的原则,选择主要学习内容。基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认识的缺少,教学设计中引入一些物理变化的过程来帮助学生联想和构建关于自发过程的典型特点,结合焓变与熵变从实验探究中剖析影响化学反应是不是自发的影响原因。在探究焓变和熵变原因的影响过程中引入“证明”与“证伪”的科学探究办法,丰富科学探究的方法。后,结合“熵增原理”与“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并结合当下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程度与紧迫性达成在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引导学生打造正确的生活观。
主要教学内容
教法剖析
学法剖析
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1、演示法:视频打造感性认知
2、讨论法:剖析推理探究假设
3、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4、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借助推理和总结的剖析办法,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知道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1、演示法:活动打造感性认知
2、讲授法:介绍熵变定义
3、讨论法:剖析推理探究假设
4、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5、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借助总结和演绎的逻辑剖析办法,借助容易见到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学习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与环境保护
1、活动体验法:角色饰演
2、讨论法: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从体验活动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简单应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
4.高二化学上册教材范例
1、教学目的
知道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是什么原因。
运用实验察看获得信息,通过总结对信息进行加工。领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办法。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2、教学重难题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通过探究实验,总结SO2的化学性质。
3、教学用具
投影仪
4、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大家了解在干燥的季节里大伙都期望有一些雨水即将来临,那样除去正常的雨水以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伙知道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伙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大家环境,动物存活,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与酸雨常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考虑问题酸雨风险有什么,酸雨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学生活动:回答风险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伙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伙说这类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
教师语言:今天大家就一块儿认识一下SO2。
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要紧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第一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伙考虑下大家从那几个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办法,考虑从那几个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一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况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知道?你能借助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伙察看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总结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的化学性质研究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1、从分类的角度SO2是哪类物质?具备该类物质的什么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大家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样SO2是哪类物质?想想具备该类物质的什么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伙展示一下SO2与CaO、Ca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一同判断正误。
探究2、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季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不少同学都没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不同吗?说明SO2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程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备漂白性的物质还有什么?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否相同?
学生阅读考虑: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由于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考虑SO2具备什么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筹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察看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伙察看剖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备氧化性,又具备还原性。
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仪器或用品,选择适合的用实验的办法来证明SO2具备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大家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伙请看黑板。
第三环节:巩固提升
教师设问:大家刚刚学习了二氧化硫具备漂白性,大伙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一样的,那大伙是否会应用呢,大家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备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察看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大家请同学来讲一说这节课大家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一定鼓励。
作业
采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若是酸雨,分头知道产生是什么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5.高二化学上册教材范例
1、沉淀的生成
1.沉淀生成的应用
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置等范围中,常借助生成沉淀来达到离别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
2.沉淀的办法
调节pH法:如工业材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Fe3+转变为Fe3沉淀而除去。反应如下:
Fe3++3NH3H2O===Fe3↓+3NH+4。
加沉淀剂法:如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某些金属离子,如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也是离别、除去杂质常见的办法。反应如下:
Cu2++S2-===CuS↓,
Cu2++H2S===CuS↓+2H+,
Hg2++S2-===HgS↓,
Hg2++H2S===HgS↓+2H+。
2、沉淀的转化
1.实验探究
Ag+的沉淀物的转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变为黄色黄色沉淀变为黑色
化学方程式AgNO3+NaCl===AgCl↓+NaNO3AgCl+KI===AgI+KCl2AgI+Na2S===Ag2S+2NaI
实验结论溶解度小的沉淀可以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Mg2与Fe3的转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产生红褐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MgCl2+2NaOH===Mg2↓+2NaCl3Mg2+2FeCl3===2Fe3+3MgCl2
实验结论Fe3比Mg2溶解度小
2.沉淀转化的办法
对于一些用酸或其他办法也不可以溶解的沉淀,可以先将它转化为另一种用酸或其他办法能溶解的沉淀。
3.沉淀转化的实质
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达成。
两种沉淀的溶解度差别越大,沉淀转化越容易。
4.沉淀转化的应用
沉淀的转化在科研和生产中具备要紧的应用价值。
锅炉除水垢
水垢[CaSO4――→Na2CO3溶液CaCO3――→盐酸Ca2+]
其反应方程式是CaSO4+Na2CO3CaCO3+Na2SO4,CaCO3+2HCl===CaCl2+H2O+CO2↑。
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讲解
在自然界也发生着溶解度小的矿物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矿物的现象。比如,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用途后可变成CuSO4溶液,并向深部渗透,遇见深层的闪锌矿和方铅矿时,便慢慢地使之转变为铜蓝。
其反应如下:
CuSO4+ZnS===CuS+ZnSO4,
CuSO4+PbS===CuS+PbSO4。